 感受文字的魅力
感受文字的魅力美国诗人罗伯特·勃莱(Robert Bly)2000年在接受文学杂志《巴黎评论》采访时,用“感受到某种清新感”评价20世纪50年代美国诗坛的气氛,而这种清新感的原因之一是中国古诗译本《白驹集》在美国的流传。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文学创作、传播和接受语境都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文学观和文学理论正在受到冲击与挑战,新的文学要素正在不断生长和壮大。其中,“媒介”就是备受关注和重视的一个新的文学要素,有人更是视之为影响当下文学创作的“第五要素”。
一个秋日的午后,我来到南京图书馆四层国学馆玄览堂,《书生报国 文脉薪传——文献保存同志会搜救珍籍选展》正在展出。展厅不大,墙上挂着展板画页,沿墙展柜里放着一部部纸页泛黄的古籍。每一部劫后余生的古籍都像是历尽沧桑的老人,刻满了历史的印记,无声地向后人诉说着一个抗战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文化救国的动人故事。
舒晋瑜始终在中国当代文坛的前线,在写作与文本的第一现场,把她近三十年深度访谈对象的名字摘出来撒向天空,就是一张中国当代文学的群星图谱。读她的文学访谈,能看到一代代作家学者身上的时间淬炼与岁月剪影,更看到她作为与谈人和记录者跨越丘壑的经年跋涉,看到她在采写背后的海量阅读与深入不懈的追问。
10-29
卢一萍短篇小说《雪崩》故事发生在海拔4566米的詹娘舍哨所,经历八天七夜的大雪之后,哨岗上的士兵展开看似平静的日常。这是雪崩来临前的宁静。作者用克制、舒缓的笔调有条不紊地叙述着。哨所的环境、人员构成,一幅雪白清丽的画卷徐徐铺展开来。我们也由此领略了哨所位置的险峻、环境的恶劣,也让我们直接走进战士们的内心世界。
10-29
谢冕的散文集《为今天干杯》收录近作五十余篇,兼具理性色泽与诗意叙述,内蕴着人文学者的生命智趣与青春诗情。他以凝练笔触描述自身遭遇病痛困厄的洒脱坚韧、师生亲友相知相伴的欢欣鼓舞、游历四方精神返乡的快意无拘。正如他夜宴俄国诗人时即席发言:“今天,只有今天,是我们共同的拥有,属于我,属于我们。让我们为友谊,为和平,为正义干杯!”谢冕散文洋溢着热爱生活、把握当下的通透乐观,具有智趣与情义的独特光辉。
10-29
日前,2025国际武当太极文化节启幕,坐落于湖北省十堰市的武当山再度成为全球焦点。10月21日,十堰市张三丰历史文化研究会意外发现并收藏一份清代珍贵家族文献《张氏履历》。经专家初步考证,这份文献为张三丰相关研究带来突破性进展,在学界和文化界引发广泛关注。
10-28
十月的烟园,海风裹挟着书香。日前,光明读书会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以“黄河与大海”为弦,在黄海之滨的学术殿堂奏响诗意的交响。烟台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杨众晖、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总支书记张仕祯、图书馆馆长孙本晓等学校负责人与百余名师生共聚一堂,在诗行间触摸黄河脉搏,聆听大海呼吸。
10-28
1892年,邓以蛰出生于安徽怀宁,是清代碑学、篆刻、书画大家邓石如的五世孙。其父邓艺孙精于中国古代诗论,雅擅词翰,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对邓以蛰走上学术道路有着重要影响。兄长邓仲纯与邓以蛰一同留学日本,专攻医学,与同乡陈独秀有密切交往,后于医学界颇具声名。其弟邓穆、邓以从亦为学人,曾任教于复旦大学、青岛大学等高校。
10-27
1938年初,武汉成为战时临时首都,大批文化界人士会聚于此。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此成立,丰子恺、老舍、郭沫若等均参与其中。汉口成为抗战文艺宣传的重要阵地,也是日军猛烈轰炸的目标。
10-17
顾涛教授的新著《礼治三千年:制作与因革中的法理》(以下简称《礼治三千年》),立足于深厚的经史传统,对中华礼治体系展开了兼具现代学理深度与历史纵贯性的系统阐释。
10-30
谢冕的散文集《为今天干杯》收录近作五十余篇,兼具理性色泽与诗意叙述,内蕴着人文学者的生命智趣与青春诗情。他以凝练笔触描述自身遭遇病痛困厄的洒脱坚韧、师生亲友相知相伴的欢欣鼓舞、游历四方精神返乡的快意无拘。正如他夜宴俄国诗人时即席发言:“今天,只有今天,是我们共同的拥有,属于我,属于我们。让我们为友谊,为和平,为正义干杯!”谢冕散文洋溢着热爱生活、把握当下的通透乐观,具有智趣与情义的独特光辉。
10-29
“豪放”既是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词语,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美学范畴。“豪放”代表了一种可贵的精神品格,融合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强劲之美与从心所欲的自如状态。从诗文品评角度而言,不论是魏晋风骨、盛唐气象,还是以苏东坡、辛弃疾为代表的宋词豪放派,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0-17
一个秋日的午后,我来到南京图书馆四层国学馆玄览堂,《书生报国 文脉薪传——文献保存同志会搜救珍籍选展》正在展出。展厅不大,墙上挂着展板画页,沿墙展柜里放着一部部纸页泛黄的古籍。每一部劫后余生的古籍都像是历尽沧桑的老人,刻满了历史的印记,无声地向后人诉说着一个抗战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文化救国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