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文字的魅力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描写起初的马孔多是一个只有二十户人家的小村子,泥巴和芦苇糊成的房子沿河排开,“世界新生伊始,许多事物还没有名字,提到的时候尚需用手指指点点”。
网络文学的经典化是可能的吗?
11-22
“无讼”是中华法治文明的精神内核,也是中华法系为世界法治文明贡献的东方智慧。在“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全国法院深化诉源治理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一部深入解读“无讼”思想源流、还原先秦诸子治理理想与实践探索的通俗化学术新著《天下无讼:先秦诸子的梦想与实践》,近日由法律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司法裁判研究中心主任杨贝撰写的著作,源自其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法律讲堂》主讲的“天下无讼”系列节目,并在此基础上深化拓展。本书系统梳理了儒、墨、法家等先秦诸子关于“无讼”的思想与实践,将专业的学术研究转化为公众易读、易懂且引人深思的文化读本,为读者理解中华法治文明的精神内核,提供了一部脉络清晰、生动易读的思想导览。
11-18
“谈天·说地”系列科普丛书共分《谈天》《说地》《讲古》与《足迹》四个分册,内容既独立成篇,又围绕“宇宙-地球-生命-人类”的逻辑主线层层展开。《谈天》引领读者仰望星空,构建宏大的宇宙认知体系;《说地》立足地球家园,系统揭示地球的活力机制与宜居特性;《讲古》追溯46亿年深时演化,通过地层与化石讲述生命演进传奇;《足迹》则聚焦新中国几代科学家的精神传承,记录他们在天文、地质与古生物领域的探索历程。
11-18
本次大会以“跨界·融合:打造未来的新华书店”为主题,来自全国出版发行界的负责人、专家学者及100余位参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新华书店融合发展新路径,为新华书店融合发展的路径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也为出版发行行业搭建了高效务实的交流合作平台。
11-18
彭新武教授新著《传统中国之治的历史与逻辑》作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最终成果,就是一部深度阐释和解读传统中国之治的历史演进、思想依据及其主导逻辑的专题研究成果,该著以宏阔的历史思维和缜密的哲学思考对传统中国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中的宗法制度、礼乐文明、王霸关系、君权民本、治乱循环、华夷之辩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给出了深入而具体的思考与阐释,以便从传统中国之治的历史演进和经验反思中为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提供必要的镜鉴或方法的启迪。
11-18
朱夏享有“诗人地质学家”的美誉,对于他来说,诗词创作,就像日夜陪伴在他手中的地质锤,一生难以割舍。
11-24
20世纪以来,立足于东西方,又不同于西方和中国过去的新哲学和新理论不断涌现。冯友兰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哲学界的代表人物之一。
11-24
这位面容清癯、望之俨然的长者,就是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金岳霖。他手中,是要排版付印的《光明日报》新一期《哲学研究》专刊用稿。
11-14
茅盾不但是“新文学”的缔造者之一,还是中国共产党最早一批党员。他生在南方、长在南方,革命胜利之前长期在南方生活、斗争。
11-14
陶渊明诗歌一般被认为第一次让田园成为诗的主题,而且创造了士大夫隐逸的审美空间,为后人开创了一种可能的生活方式。
11-01
《乐记》是先秦时期的重要乐论专著,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理论贡献,成为中国音乐思想史上不可或缺的经典。
11-24
署名柳宗元的粤西山水游记有《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柳州东亭记》《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记》《邕州马退山茅亭记》,可统称为《粤西四记》。
11-24
以花喻人是中国文学的常用手法,传世佳作极多。在此之中,唐人偏爱牡丹,李白、白居易等人的名篇佳句不胜枚举。宋代并未出现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国花”,而是芍药、荷花、梅花等数种主流花卉并存的局面。
11-24
摘自《朱夏诗词选集》
11-24
“知音”是中国诗学常用的学术话语,也是一个极富民族特性的文化符号。
11-24
中国用玉,最早发现于距今约八千年前的兴隆洼文化之中;昆冈之玉,亦早见于秦汉时对昆山玉石的称美。
11-21
学者姜亮夫在清华国学院念书时,恰逢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游历至北京。姜是云南人,北京的云南会馆出一刊物,姜任编辑。
11-21
宋嘉泰二年,陆游七十八岁。
11-21
阳光下的赣江,仿佛蒙上了一层金箔。古码头诉说着往日的繁忙——帆樯林立,大车小车穿梭,整日里熙熙攘攘,为的是吉州窑的那一炉炉瓷器。
11-21
写小说就是写人物。《红楼梦》的一大成就便是创造了众多活生生的人物。曹雪芹“造人”的功夫堪比女娲,造一个就活一个——区别在于,女娲用泥土,曹雪芹用笔墨。
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