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沸市声,陌巷柴米,皆为烟火;稼穑躬耕,翁媪絮语,俱是人间。
从2023年3月30日起,光明日报、光明网开设《烟火人间》全媒体专栏,邀各路名家撰写美文,状山川形胜,叙风土人情,展时代风云,咏人间大爱,用文字、声音、图像触摸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部位,为今日多彩中国留下摇曳生姿的剪影。
无论是胸怀山海,与天地共吞吐;抑或见微知著,滴水中见汪洋。无论是穿越时间长河,见证今昔巨变的慷慨浩歌;抑或深入时代肌理,凝望凡人小事的刹那感动;甚或悄然驻足沉吟,觅寻茂岭原隰的细密针脚。写动,亦写静;是诗,亦是思。
《烟火人间》栏目,愿为一扇窗口、一面镜子、一泓清泉、一方绿洲,与读者朋友一起,感知生活的热度、光芒与精彩,体察人们的心灵、智慧与梦想,洞鉴时代的生机、气质与深情!
频频看云是近年来的事。自到了北京,自然而然地就经常看起了云。在这之前,我是不怎么看云的。因看云似乎是很多北京人的日常,也就入乡随了俗。
看云是闲事。闲事也是事。我渐渐发现,这闲事居然还是件经常能上新闻的事。顺手翻一下关于云的新闻,隔三岔五,比比皆是。
仅今年四月到六月间,我刷到的就有这么些条——
四月二十九日:“五一”假期第一天,北京晴空万里。午后,天空出现一抹七彩云带,画面十分美好。
五月二十七日:震撼!北京出现大片乳状云。
六月十日的题目是:北京的云彩好似泼墨画,天空如画布,美翻了。
2023年6月10日,北京晴好天气持续,蓝天白云下,故宫角楼风景如画。(王清彬摄/光明图片)
这天的云实在是有些美翻了的意思,我目睹为证。这天是周六,我和朋友们在通州宋庄约聚,先是在一家书店喝咖啡闲聊,我聊天聊得心不在焉,只因一直在留意着云。这店是整幅的玻璃幕墙,巨大的云在窗框里,如画一般。——形容漂亮的实景,就说美得像画一样;夸画的时候又说,看这画得像真的一样。我们是不是总是这般讲套话?
坐着坐着,我就坐不住了,想要到这云下。就走了出去。蓝天做底,这云美得很不真实。——云总是不真实的,美梦一般的不真实。想要这不真实趋近于真实,就只有去尽力地靠近真实。
在真实的云下,我拍了好些照片,后来再翻看,也还是觉得不真实。那天的云无论大小,都有着特别随意任性的毛边儿,大块云有大毛边儿,流苏一样。小块云有小毛边儿,仿佛细丝。总之主打的就是一个飘逸轻盈,是再高妙的丹青手也画不出来那个劲儿。
曾读过一本有趣的书,叫《云彩收集者手册》,我对照了一下里面的描述,这种云应该叫毛状云,书中说:“毛状云就只是简单的、细条状的高空云。它能表明高空有持续不断的风,除此之外,并不会提供其他信息。”可能也觉出了这么判断还缺点儿什么,作者又说:“也许它们存在的意义就只是长得好看。”
每每想起这句我就想笑。好看,这就是足够重要的意义。如果天上没有好看的云,那该是多么不可想象的事啊。
雨中,从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西堤荷花池畔,遥望玉泉山玉峰塔。(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云这么好看,却也不妨碍它下雨。那天,我们在宋庄的街道上闲逛,走着走着雨就来了。雨来了,云还在,太阳也还在。这就是名副其实的太阳雨了吧?淋着这雨,我们都没有打伞。打伞会觉得辜负了这云的,也会辜负这雨,不是吗?
乌云也是好看的。比如这天我恰好在家,下午四点多,突然乌云满天,打起了雷,然后就是大雨。还有大风。我家住在25层,从没有在这么高的地方看过下大雨。遥远的天边有亮色,中间暗的一团应该就是雨了。在明和暗的边缘,只见一缕缕的雨云绸缎一般垂下来。雨就是这么从上往下走的吗?非常清晰。大风吹着,那雨云还飘摇起来,如巨大的丝带。近处,楼和楼之间,也有风挟持着一缕缕的雨云在飘,却是清亮的白色——这时就觉得云更近了。简直想扯一片下来。几个大雷过后,明暗处便渐渐模糊,混作了一团。云全都成了雨。
2022年8月30日,北京,傍晚时分,落日余辉与乌云伴倩天空。(张健摄/光明图片)
关于云的消息常常来自《北京日报》。我有些怀疑是不是报社里有一份专门看云的工作,若果真如此,我简直都有些想要应聘了。除了跟踪报道云,还有配套文章介绍云的相关知识。如近日的云是什么云,为什么会这么美之类的。时不时地,就会看到有位名叫张明英的气象专家被记者采访,我一直以为是位女士,查了资料才知道是位男士。
以张老师的说法,北京夏季最常见的这种云叫对流云。如果低层的空气温度明显高于高层的空气温度时,大气就处在一种不稳定状态,低层暖空气会做上升运动,从而形成对流。上升运动的暖空气温度不断降低,当达到凝结高度后,水汽就会凝结形成云,这就是对流云。一般来说,对流云根据对流强度分三个阶段,初期形成的是淡积云,这样的云特点是云体较松散,云顶向上凸起,底部又相对平坦,看上去很蓬松,好似朵朵棉花糖在天空中飘浮。如果对流不那么强烈,这种云朵出现时就是晴天,在蔚蓝天空的映衬下,看上去更加洁白无瑕。对流旺盛时的对流云就是浓积云和积雨云,云体如山似塔地层叠在一起,此时就预示着雷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要来。
从张老师这里我还知道了“东北冷涡”,来自东北地区高空冷涡天气系统,被简称为“东北冷涡”,它会使高空大气温度明显变低,从而使高低空气温差变大而造成大气的不稳定,在不稳定的大气层结条件下,极易产生空气上下的热对流,低层空气上升遇冷……云来了。
对流云爱变且善变,往往是午后云层逐渐增加,太阳落山前后云层减弱,此时光线照在云体上就可能出现艳光四射的晚霞。这种光线也有说法,叫“丁达尔效应”。我惰性大,难得早起,没赏过朝霞,西山晚霞却是没少看到,着实美极。曾听人说,徐志摩有言,“北京的灵性,全在西山那一抹晚霞”,也上心去找过这句话的出处,却怎么也找不着,后来便作罢了。就当这话是他说的吧,确实也像是他说的,毕竟他写过那么多有云的诗句。如《再别康桥》里,“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又如《偶然》里,“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毋庸置疑,他一定是爱云的人。
2022年7月19日,北京上空出现“丁达尔效应”,云层形成火一样的云隙光,十分壮观。(牛云岗摄/光明图片)
突然又想起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乡间的日子,也有很多云。乡亲们走到路上,抬头看一看天,随口就能说出云句: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白云黑云对着跑,这场冰雹不会小。
早烧连阴晚烧晴,中午烧云雨不停。
天上花花云,地上晒死人。
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雨响。
黑云接驾,不阴就下。
扫帚云,三五日内雨淋淋。
云下山,地不干。
疙瘩云,冷临门。
…………
优美如诗。全都是。关键的是常常真的很准。
很多同龄女孩的名字——是的,在我心里,她们还是女孩的模样——都带有“云”,在我的记忆里,七八十来个女孩子里,必有一个名“云”。爱云,彩云,秀云,丽云,小云,巧云,而叫“巧云”的这个,大概率生在七月七前后。“七月七,看巧云”。“巧云”七夕前后雨水丰沛,“七月七,眼泪滴”,这雨就是织女在抹眼泪。雨由云成,云样便也丰富,谓之“巧云”。看巧云要找一个安静地方,比如躲在树下头,一边看着云,一边在心里想。心里想什么,云就会变成什么。我试过,果然如此。
《光明日报》(2023年10月17日 01版)
总策划:杨谷
监制:张宁 廖慧
统筹:付小悦 李方舟
策划:宫辞
图片编辑:张瑜
调音:王宏泽
设计:王灿
制作:邢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