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枝头雀影:眸光里的深情凝望
○田宇飞
在生活的每个角落,总有些细微之处藏着深深的哲理。就像那枝头上的雀儿,它的每一次回眸,都似乎在对我们诉说着某种不言而喻的深情。这深情,或许是对生命的热爱,或许是对未来的期盼,又或许是对爱情无尽的沉醉。它启发我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要时刻保持一颗敏锐的心,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与真理。让我们看一下诗人木汀的一首诗《回眸》,看他如何诠释荡人心魄的深情凝望!
凝望/木汀
伫立于枝头,才知道/回眸/才是最深情地凝望/所有的枝头/都在此刻调转方向/直至/与雀的目光一致/无需/分辨雌雄/沉溺于爱情之中/眼眸中央的起落/由此/昼夜不息。
《回眸》这首诗以枝头与雀的凝望为视野,充满了深情与浪漫,通过描绘枝头与雀鸟的互动,展现了爱情中的凝视与沉溺。丰富的意象生动地传达了爱情的深邃与热烈。
首先,诗歌开篇即展现出一种深情凝望的场景。“伫立于枝头,才知道/回眸/才是最深情地凝望”,这里以枝头为视角,借由“回眸”这一动作,展现了深情而专注的凝望。枝头静静地站立,仿佛是为了更好地观察和理解世界,而“回眸”则是对过往的一种深情回顾,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和珍惜。这种凝望不仅是视觉上的注视,更是心灵上的交融与共鸣。
接下来,诗歌进一步扩展了这种凝望的普遍性。“所有的枝头/都在此刻调转方向/直至/与雀的目光一致”,这里将枝头与雀的目光相互对应,形成了一个和谐的画面。所有的枝头都随着雀鸟的目光调整自己的方向,这种一致性不仅体现在方向上,更体现在情感上,仿佛是在追随雀鸟,与其保持一致的视线。即所有枝头都愿意为了雀的目光而调整自己的方向,表现出一种深深的默契与情感联系。这种默契和一致,既体现了枝头对雀鸟的深深眷恋,也表达了爱情中的相互理解和共享。
随后,诗歌将焦点转向爱情本身。“无需/分辨雌雄”,这里以一种超越性别界限的方式,强调了爱情的本质在于情感的交流与共鸣,而非外在的性别特征。这种观念富有哲理性。诗中,诗人认为,在爱情中,我们无需分辨对方的性别,只需要关注对方的内心和情感就好。这种超越性的视角使得诗歌更具深度和普遍性。其中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维。他强调爱的纯粹性,即喜欢一个人是基于对方的人格和特质,而非其性别。这种观点挑战了传统对于爱情和性别角色的定义,提出爱是一种超越生物性别和社会性别角色的情感。这种观念强调了爱的普遍性和平等性,这种跨越性别的爱情观念,体现了诗人的开放和包容。
另外,我个人认为诗人在诗中的真实意思并不是说支持某一种爱情模式或者爱情形态,他表达的是对爱情纯粹、真挚的坚定追求,以及对浪漫爱情的渴望、沉溺和赞美!
诗人林徽因一首诗中曾经写到:“你若拥我入怀,疼我入骨,护我周全,我愿意蒙上双眼,不去分辨你是人是鬼。你待我真心或敷衍,我心如明镜,我只为我的喜欢装傻一程”中也深情描绘了这种纯粹执着的爱情态度:只要得到深情拥抱、疼爱和守护,便愿无条件信任,哪怕闭眼不辨真貌。明知真心敷衍之别,但愿为爱装傻。这是一种为爱自我牺牲与包容的态度,展现了深沉而执着的爱情观。
同样,《回眸》这首诗里呈现的是一种对爱的深情凝望以及对往日时光怀念和珍视的爱情观,和林徽因的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妙。
爱情现象,从哲学上讲,它是复杂和多维性的,从唯心主义的角度来看,爱情被认为是一种心灵上的情感,是人们的精神、意识和思想产生的现象。如精神联系、共同价值观和思想的相互理解等,认为爱情的本质在于心灵的共鸣,而不是物质的因素。
另一方面,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爱情被认为是基于生物学和社会环境的物质条件产生的。爱情的产生和发展被认为是生物进化的产物,旨在增加繁殖成功率和后代的生存能力。此外,社会和文化环境也是影响因素。
然而诗人对爱情的态度是“不辨雌雄”,更枉论物质!诗中情感真挚而热烈,充分反映了诗人追求心灵共频、精神契合的价值思想,折射出内心无限推崇的浪漫、深邃、纯粹、执著的爱情观。这种精神至上的爱情观对当代青年的爱情选择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最后,诗歌以“沉溺于爱情之中/眼眸中央的起落/由此/昼夜不息”作为结尾,将爱情中的沉醉与眼眸的起落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永恒而持续的情感表达。这种昼夜不息的沉醉不仅展现了爱情的热烈与深沉,也暗示了爱情中无尽的期待与守望。
整首诗歌以枝头与雀的凝望为线索,巧妙地探讨了爱情中的深情凝望与无尽沉醉。诗歌的意象生动、语言优美,将爱情的美好与深邃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诗歌也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思考性,通过枝头与雀的相互关系,引导读者深入思考爱情的本质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