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飞速发展,正在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这四个社会再生产环节产生着革命性影响。如何看待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的新特点新趋势,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近日,由浙江大学楼俊超副教授撰写的《数字经济时代的社会再生产》一书,紧随时代步伐,聚焦“如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研究了数字时代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创新发展问题。
社会再生产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有机体系。作者在书中描述了数字时代社会再生产四环节所展现的一系列新特征新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个环节的核心原则、微观基础、未来发展等。在对各个环节进行局部分析以后,该书从再生产四环节整体出发,讨论再生产四环节与政府、区域经济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数字时代再生产四环节有机贯通。具体来看,数字时代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分别具有如下特点:
生产更加自动化、智能化、高效化。以数字产品制造、服务和应用为代表的数字产品制造业规模稳步扩大,发展质量不断提升。2023年我国共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法人单位291.6万个,实现营业收入48.4万亿元,占全部二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0.9%。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中,数字产品制造业的营业收入20.5万亿元,占比超过四成;数字技术应用业企业法人单位143万个,占比接近五成。作者分析认为,这体现出我国数字产品制造业的规模优势和数字技术应用业的发展活力。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使得流通过程更加便捷高效。以乡村物流为例,得益于扫码技术、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前沿科技的融入,乡村快递服务实现了信息的即时上传、全程追踪与便捷查询,不仅大幅提升了物流效率,降低了快递企业运营成本,还助力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路径,增加了村民们的收入,更加速了乡村数字化生活步伐。
平台企业和电商平台等构成了消费体系的微观基础,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变得更加个性化、移动化、社交化。数字时代,居民消费结构持续优化,服务消费占比快速提升,驱动消费不断提质扩容。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服务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0%,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14.4%,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5.2%,服务支出消费增速显著快于商品消费支出增速。2024年上半年,我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6200元,同比增长9.2%,快于居民人均消费增速2.4个百分点,占居民消费的比重为45.6%。具备舒适性、发展性、享受性等特征的服务消费,如文化旅游、医疗养老、体育保健、教育文娱等在居民消费中所占比重明显提升,成为消费提质扩容的重要引擎。
数据要素参与分配也对社会整体分配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我国社会分配格局进一步完善的充分体现,有利于健全我国再分配调节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一方面,引入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可以进一步激发数据这一要素参与生产活动,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另一方面,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还可以进一步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鼓励产业创新发展,推动大数据与科研创新的有机结合,推进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形成大数据产业体系,完善大数据产业链,使得大数据更好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数字技术、数字基础设施、数据资源持续发展,数字经济赋能千行百业,已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和关键引擎。该书以数字经济时代社会再生产为切入点,回答了“如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重大时代命题。该书提出的实现数字经济时代再生产四环节有机贯通的相关政策举措,对培育新质生产力、助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