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些年,随着信息载体的多样化,纸质图书销量在减少。原以为地坛书市会门庭冷落,结果出乎意料。
今年,我特意挑选了一个工作日去地坛,人潮一如往年——数百家出版社、文化公司、书店聚集于此,庙会般热闹。人们对书的热情未曾减弱,多的是带着旅行箱、购物车、双肩包,有备而来的读者,他们寻寻觅觅,一遇倾心便如获至宝。
熟悉的情景,熟悉的味道,让我一刹那梦回昨日。20多年前,我初来北京,供职于安定门外地坛西门路西的一家媒体。那时正值北京书市由太庙迁入地坛,地坛书市大约始于此时。那时地坛书市最受欢迎的是库存书,这些书品相好,市面难觅,打折力度大,三折、两折甚至一折甩卖,一元二元即可买到心仪之书,百元购书都可算是巨款。读者因之接踵而至,人潮汹涌。
我对书有着无由的喜爱,遇此良机哪肯轻易放过,连续几天翘班越过马路到地坛逛书市。中国书店的摊位是必访之地。有趣的是,中国书店不止一家,摊位也分设各处,于是首先将分在几处的中国书店摊点探寻一遍。这样下来,每每只在中国书店的收获,便成当天的满载,只好第二天再来,造访别家。
那时的地坛书市有很多特为书市准备的书,吸引有心的读者纷纷前来,也因此,肩挑背负、汗流浃背、满载而归成了人们逛书市的常态。往后几年的地坛书市,热度不减,一些陌生的同行者,几年下来都成了熟面孔,偶有相顾则点头而过,心照不宣,算是彼此打过招呼。
书市的好处是出版社、文化公司、书店同台比武,既有各自的看家本领,又有寻常难见的库底功夫,还有试水探路即将发行的新书,是神仙打架,也是出奇制胜,让爱书的读者颇多获益。值得一说的是,我借此良机将缺失几册的1955年作家出版社精装版《莎士比亚全集》配齐,还将1950年海燕出版社《契诃夫全集》从3册添配到20多本。
记得有一届不巧逢雨,湿漉漉的天空和水淋淋的地面挡不住大家对书籍的惦念,冒雨的、撑伞的、穿雨衣的将书市点缀得斑斓各异,别有韵致,回想起来,大有“此刻必有我”的豪迈和冲动。后来地坛书市因故暂停,令人颇感惆怅。倏忽间十年过去,前年重新启动,颇有再续前缘之感。
如今,当年的年轻人走过了芳华,90后、00后成了逛书市的主力。一对年轻男女,正在将各自手中拎着的几袋书汇总,女孩脱下长袖衫,将所购书籍用衣服包裹,交给男孩背负着离开书市。又见到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岁数大不便往人群里去,却是一家书店一家书店地伫立,慢慢走慢慢看。看得出来,爱了一辈子书,与书的情分伴随着年龄增长。不知爱书人早年的经历,却能看出晚年依然保留的心愿。
一些推着婴儿车的家长,除自己买书,也怀着让孩子从小感受读书氛围的愿景。我能记得自己最早独立出门去买书,是6岁。小时候的兴趣会成为一生的嗜好,买书会成瘾这是确凿的事,阅读成瘾也是许多人一生的伴随。这是我的切身体验。
阅读方式在变,我却并不担忧时代发展会根本地改变人类阅读的习惯。2025年初秋的地坛书市,给了我关于阅读的信心。
(作者杨小洲,《逛书店》一书作者)